天博·(中国)|官方网站考古人与丝绸之路结缘甚深,最早可追溯到80多年前对城固县张骞墓葬的发掘和修缮。在此后的80余年间,几代天博·(中国)|官方网站考古人围绕丝绸之路进行了大量工作,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王建新教授带领的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中亚考古队是首支走出国门开展丝路研究的中国考古队。20多年来,中亚考古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填补多项研究空白,最终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使中国游牧文化考古理论和实践进入国际领先水平,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广为认可的中国方案。
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以寻找和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为切入点,王建新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一个几乎是最难取得新成果的方案。因为直到20世纪末,中国考古学界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在中国考古学之外的研究领域,中国考古学家几乎没有发言权。“作为中国的考古学者,说不清楚一支故乡在中国的古代游牧人群的历史踪迹,让我觉得非常惭愧。”王建新下定决心,要在丝绸之路考古方面有所建树。
古代月氏西迁中亚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人群和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文献对于月氏人生活的地理位置论述存在不同观点,使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游牧民族及其西迁中亚后的历史成为谜团。1999年,一支由天博·(中国)|官方网站考古专业专家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考古队,走进了茫茫戈壁。十年间,他们数百次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并在实践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论,打破了学术界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
中亚考古队先后在东天山地区调查发现古代游牧聚落遗址600多处,并对石人子沟遗址群的石筑高台、石围居址和墓葬进行了发掘。这是国内首次对古代游牧聚落遗址进行的科学系统的发掘,该项工作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此后,考古队在东天山地区几乎年年都有新发现,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然而这个重大发现到底是不是大月氏遗址?要想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就必须走进中亚,沿着其西迁路线走出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做到两相印证。”王建新教授说。
2009年,王建新成为首个进入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从东天山出发,追踪月氏西迁路线,中亚考古队到达了乌兹别克斯坦。他们克服了各方面不利因素,在乌兹别克斯坦西天山地区发现了数百处古代文化遗迹,发掘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康居贵族墓,建立了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考古现场保护大棚,发现了找寻已久的极有可能是大月氏的文化遗存——拉巴特墓地……考古队用中国话语为阐释丝绸之路真实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
中国考古学家在做科研的同时,尊重当地国情民情,创立和推行了人才培养、遗址保护、考古发掘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多年来,考古队培养了硕博士研究生98人,其中不乏来自中亚的学生。
从进入中亚开始发掘的第一天起,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中亚考古队就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所有发掘的探方在考古工作结束后,一定要全部回填保护。在撒扎干大型墓葬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首次采用了文物保护监控大棚,并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环境检测和安防监控系统,对当地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起到促进作用。“我们不能进行掠夺式考古。”王建新说。
从1999年提出“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到2009年正式走出国门、进入中亚,这支由8名天博·(中国)|官方网站文化遗产学院骨干教师和12名学生组成,吸收国内外19家合作单位数十名成员先后参与的考古队,用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寻找历史印记,用尊重包容的品格架起丝路文明对话的桥梁。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107/14/content_76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