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岁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悄然袭来,让千万人口的古城西安一时间按下了“暂缓键”。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战“疫”、安心静守,西安市已经连续多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疫情期间,陕西各高校师生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秒光”的志愿者名额
大考面前彰显无私与担当
下午两点,防控任务网络报名表照旧在西北工业大学志愿者工作群的对话框里弹出,报名指标刚发出,名额“秒光”。
疫情发生后,西北工业大学机关党委按照学校要求和通知,进行任务分解,拟定工作区域、工作时间和所需人数,及时发给四个工作组。
“我终于抢上了,这就是吃一口饭看一眼手机的成就!”“我没抢上,10个人够么?”……工作群里,西工大教师们都以极高的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抢指标”。有的老师定好闹钟抢着报名,没抢到的部分老师向组长积极要求第二天优先安排,还有年龄较大的老师请青年老师帮忙抢着报名。
西北工业大学教工志愿者参加师生核酸检测工作。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有老师打趣说:“做核酸检测和校门值守志愿者比双十一还抢手”。只要有任务发出,各个志愿工作群都是“我报名!”“我参加!”“我有空!”的回复。
“有时候,第一个抢到志愿者的人觉得非常幸运,还会主动在群里多次表示感谢。”在西北工业大学西苑当志愿者的教师高大力说。
疫情期间,西北工业大学涌现了一批有责任、敢担当、有奉献的“最美逆行者”,他们积极投身于校园、社区、居民楼等地方,顶着凛冽寒风,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用自己的力量,为这场无声战役取得胜利作出贡献。
“五点结束,请还有没有做核酸检测的老师抓紧时间下楼做核酸检测!”广播声音循环播放。这是计算机学院刘尊老师将小黄车改装成的“流动广播站”,骑遍西工大西苑家属区的角角落落,一遍一遍提醒大家及时做好核酸检测。
不仅如此,他爱人苏敏作为西安市下沉干部接到命令,夜里两点报名就地参加学校西苑家属区的防疫工作。刘尊表示,在这里,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工大志愿者”。
刘尊老师和爱人苏敏在西院家属区志愿服务。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在志愿者队伍中,还有不少“夫妻档”和“亲子档”。他们逆风前行,冲在抗疫前线,守护着校园的安全,为校园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自2021年12月17日至2022年1月4日,西北工业大学12轮核酸检测共有762人次参加志愿服务。
核酸检测、门卫执勤、蔬菜分发、慰问独居老人、为学生送餐……寒冬腊月,志愿者们身穿防护服最短工作3个多小时,最长坚持到6个多小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西工大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12月下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按照统一部署,开始实行封闭管理。随着学校防疫志愿者招募通知的发布,许多同学纷纷报名加入志愿先锋队,希望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很多同学盲目囤积物资,再加上初期核酸检测排队时间较长,同学之中不理解与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高永凯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同学们疫情在校期间的生活更加便捷、缓解大家的紧张和焦虑。”
看到学院信息工程本科生党支部同学写下请战书,高永凯也响应号召,自愿报名加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中。
作为校内极创工作室的一员,高永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建立了一个在线沟通平台,作为统计和分享信息的互助渠道。
“因为我曾经参与过部分国家级庆典及重大灾情救援的线上志愿者,有一定的在线文档开发经验,就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工作室刘逸康同学的建议下,高永凯新建了一个在线表格,打下了第一行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疫情互助文档”。
高永凯建立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疫情互助文档”。陕西省教育厅供图
食堂档口信息、物资互助通道、核酸检测排队时长实时反馈……文档最高在线人数达到了1248人,访问量超过30万人次,成了同学们封闭在校期间的生活宝典。
一线高高飘扬的党旗
在抗疫战场上更加光彩夺目
2021年研考期间,天博·(中国)|官方网站的党员教师干部突击队的“逆行”送考,赢得了师生们的感佩。在抗击疫情的平日,天博·(中国)|官方网站还有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校园、社区中,做着极其平凡却不可或缺的工作。
12月27日零时起,西安市疫情防控提级管理,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三个校区实行封闭管理,家属区的核酸检测等工作的合理安排、秩序维护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时刻,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党委组织部紧急招募教师、干部党员志愿者,积极协助医护人员做好协助核酸采样点相关工作。
“我报名”“我是党员,我先上”……通知一经发出,迅速集结了百余名党员干部,仅学校核酸检测临时党支部已有120余位成员。
“作为一名党员,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挺身而出,有义务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让大家安心。”负责在楼宇之间通知居民下楼做核酸的文学院党员张婧,将家里的两个小孩托付给老人照顾,拿着大喇叭手脚冻得僵硬,不断在各个楼层之间穿梭。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党员干部投身防疫一线。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供图
“各位老师请打开一码通,请注意一米间距。”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干部张现不断重复着这句话,嗓子已经干哑生疼的她,仍然坚持在现场维持秩序。同一时刻,延绥宏、刘文洁、钟小浜以及附属幼儿园的教师们,也在太白校区新村做着同样的工作。
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党员教师亦然。数学学院教授《泛函数分析》课程的教师刘林芳,趁着备课的间隙,抓紧来协助核酸采样工作,她身着防护服协助医护人员扫码登记、录入采样人员信息。
暖宝宝、矿泉水、苹果,孩童、老人、教职工频频送来的爱心和温暖让冲锋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忘却了一切困难。
人员众多,工作庞杂,如何把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最好地凝聚党员的力量,也是此次核酸采样工作组织中的一大难题。
发现核酸采样排队长、效率不高等问题,志愿者服务队按照合理轮休、因事用人、发挥作用的原则,对每一名党员干部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分工,每4小时轮值。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党员干部投身防疫一线。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供图
来自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综合处负责人吴晓鹏与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干部教师一同参与志愿工作。他感慨地说:“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力让人动容,将整个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在科学统筹、精准防疫上下足了功夫。”
“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学校广大党员干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为全校30000余名师生员工构筑起了一道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在疫情的重大考验面前,充分彰显了党员干部的中流砥柱作用,让党旗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更加光彩夺目。”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王亚杰说。
目前,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从校管党费中分别向各基层党组织拨付专项经费共计100万元,用于慰问奋战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基层党员、干部,支持基层党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购买疫情防控的有关物资,补助因疫情而遇到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
生动的“思政大课”
把爱国情书写在战疫一线
抗疫的每一步,都是生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材。
长安大学身处疫情防控主战场,如何搭建起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堂”,打造赓续爱国主义传统“大平台”,激发青年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成为长安大学在此次大考中“必修课”。
长安大学学生志愿者送餐路上。陕西省教育厅供图
“在这场疫情防控校园歼灭战中,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每个人都是答卷人,我们要从这场人民战争中读懂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12月23日,长安大学党委书记陈志坚以《读懂中国力量、强化使命担当,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为题为学生作抗击疫情动员报告,勉励同学们在疫情防控中当先锋,在努力学习上树标兵,在面对时代大任上强担当。
疫情发生以来,长安大学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引导,围绕家与国、志愿服务、防疫知识、心理防护等主题,构建多种形式的抗疫思政课堂、心理课堂。开展了“凝聚青春正能量·同心抗疫勇担当”等主题的线上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线上文艺晚会等,举办抗疫心理讲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制度自信教育、科学教育、心理教育和人文教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建兵、援鄂国家医疗队成员石志红、2020珠峰高程测量负责人刘站科等先进人物受邀为长安大学学生们作报告,用言传和身教告诉学生如何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用信念激励前行。学生们也被名师大家们展现出的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舍生忘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品质深深感染。
抗疫过程中,学校还通过校内外各类媒体平台,展示师生创作的网文、短视频、摄影、书法、绘画等各类抗疫文化作品,点滴记录学校抗疫中的感动瞬间,以文艺作品熔铸力量,抒发强国心声。师生、家长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抗疫故事,积累了丰富的思政素材。
长安大学北校区师生志愿者在明远教学楼一区健康监测点成立临时党支部。陕西省教育厅供图
疫情发生后,长安大学各学院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纷纷成立隔离点临时党支部,组建青年学生战疫冲锋队、学生装餐送餐志愿者小分队等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学生踊跃报名,成为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时代的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一幕幕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一群群冲锋在前的“最美逆行者”,无不传递着温暖与大爱、责任与担当,也让青年学子们内心百感交集。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自爆发疫情以来,累计收到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517份。
党员侯亚豪在汇报中分享了自己参与防疫志愿服务的感受:“尽管有时筋疲力尽,但总会被其他同志们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团结无私的精神所鼓舞。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为他人奉献中才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直面疫情大考,奉献青春力量。陕西高校师生们将点滴微光汇聚成星河,将丝丝温暖串联成阳光。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原文链接:http://sn.people.com.cn/n2/2022/0118/c226647-3510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