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机制改革激发科研成果转化活力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师生正在进行产业化技术实验。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范代娣教授(左一)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是重要的创新源头,肩负着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作为扎根西部的地方高校,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秉承“精基础、强应用、育交叉、促转化”的科技工作方针,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为科研人员“解枷锁”“放权力”,让科技成果“下书架”“上货架”。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成果转化新动能

2015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两轮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力图解决因体制机制导致的科技成果转化桎梏。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作为陕西省最早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点的高校,于2017年成立了集管理、服务与运营为一体的技术转移转化专职机构——高技术转移创新研究院,统筹负责全校的技术转移转化工作,打造涵盖研发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平台、转化基金和成果推广平台的“五位一体”全链条转化生态。

2021年以来,学校积极融入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三项改革”为指引,以“先行先试、评价激励、提高效率、防控风险”为原则,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制定修订涵盖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保障、评价激励等方面的20余项制度,解决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问题。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和赋予完成人成果转化定价权与转化方式自主权解决“不敢转”,以职称评审单设社会服务序列和提高科技人员转化收益比例解决“不想转”,以“微种子基金”和横向结余经费出资转化解决“缺钱转”,全面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近年来,学校先后入选陕西省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西安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示范高校。2021年底秦创原建设以来,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0项,转化成果74件,实施两项千万元级成果转化。

产学研融通——营造成果转化新生态

主动融入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自身科技资源优势与企业市场主体优势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完善科研成果从孵化、培育、转化直至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梳理地方和企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清单;建立常态化摸底机制,梳理学校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供给清单,促进两张清单匹配。

学校以企业为主体,共建校企研发平台和研发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努力实现自由探索的科学研究与需求导向的技术开发,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创新人才,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创新中心,企业进校园与成果出校园,科学前沿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和无缝对接。学校以企业为主体,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功能食品工程中心有限公司、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等合作共建“四主体一联合”新型校企研发平台,共建两家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设立10个地方工作站,与50余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延长—西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模式作为“四主体一联合”新型模式的代表,入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学校共培育了60余支产学研合作团队,其中25支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学校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解决了如何在中国最软的地基上建设最重载铁路的科学和技术难题,被国内外10余家单位应用,产生经济效益52亿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多元模式——开创成果转化新范式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吸纳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各方诉求,在普遍原则的基础上允许“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灵活定制转化方案,激发出资人、发明人、转化人的积极性,提升转化效率和成功率,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早在2019年,学校就开始了定制转化方案的探索,开创了一系列“成果转化+”新模式。例如,“早期乳腺癌诊断试剂”成果,创新性地以“赋权+现金”的形式完成930万元转化。成果团队按照拟定转化金额向学校支付成本补偿后,学校将所有权赋予团队,由其自行转化,克服了前期投入巨大的困难。

为吸引企业投小投早,学校设计了“许可+分阶段孵化+转让”的成果转化新模式。例如,“抗污染过滤膜及含油污水分离净化”成果研究团队与企业合作成立新公司,学校以1200万元许可实施转化。转化资金由企业分阶段投入,团队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一步中试和工业化放大,学校在一定阶段将成果无偿转让给企业,最大程度降低了企业风险,打消了企业投资顾虑,打造了“企业+团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实现多赢。针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相关技术”成果实施周期长、对技术支持要求高的特点,学校设计了“许可+直接奖励+股权激励”的转化方式。学校允许团队收益奖励由出资公司直接支付给研究团队,并由双方自行约定支付方式,简化了转化流程,同时同意研究团队技术入股新公司,许可新公司全面使用专利技术,开创了与民营资本合作开展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程建设的先河。

社会效益最大化——探索成果转化新思路

学校在促进成果转化过程中一直坚持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理念,本着“不转化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最大浪费”和“以最小成本创造最大效率和效益最优”的原则,不单纯以转化金额和学校收益衡量转化成效。

大力支持教师以科技成果在秦创原成立公司推动产业化,实施自主定价、自主转化。2000年,学校将类人胶原蛋白系列研究成果转让给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科研团队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科技攻关,联合成立研究平台,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打造人才团队,实现从基础研究成果到产品到商品的无障碍转化。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奖金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先后孵化了四家科技型企业,实现年产值40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专利导航服务,建设秦创原天博·(中国)|官方网站科技孵化器,打造天博·(中国)|官方网站科技园,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效益和成功率。秦创原天博·(中国)|官方网站科技孵化器目前已入孵科技型企业12家,培育项目16项,碳中和学院入选秦创原首批校地协同创新中心。

未来,学校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进一步梳理整合校内外资源,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生物医药大健康、文化信息等领域组织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力争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深度融入陕西省秦创原建设,助力西安市“双中心”建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大智慧。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5/29/content_624653.htm?div=-1

< 上一篇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推普诵读活动周”系列活动之2023年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决赛成功举办

陕西省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