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风采︱朱晓丽:扎根沃土 为粮食安全生产献良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全国人大代表、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丽,十余年扎根田间地头,将专业研究应用到土壤修复中,有效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建言献策。

2023年全国两会,朱晓丽第一次参会,就带了两份沉甸甸的建议:深化耕地污染土壤防治,提升粮食安全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

这两份建议凝结了她16年的心血和研究成果。

朱晓丽:“我从07年开始,一直有将近十年的时间。”

2007年,土壤修复研究在当时还是“无人区”,朱晓丽带着学生开始了长达10年的“拓荒开垦”,直到2017年,才逐步结出科研硕果。

朱晓丽:“我首次提出来了采用微生物来钝化,采用功能益生菌来钝化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我还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碳基材料,让我的微生物生长在多孔材料里面,实现了微生物的大量的繁殖和这个碳材料的一个双重钝化作用。这两种材料都是对农田的土壤有很好的一个养分提升。

这十多年,除了必要的上课和工作之外,其他时间,朱晓丽几乎都是在野外工作。北上榆林,南下汉中,深入秦岭深处,她持续关注土壤健康,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秸秆还田,实施农田土壤绿色修复,助力粮食安全生产。她和团队先后获得10余项专利,科研成果转化成系列产品,在凤县、泾阳、潼关、汉中等地区推广上万亩示范基地,大幅提升了当地土壤的肥力、保水和透气性等,小麦产量增加了16%以上。

2023年,朱晓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基于多年的科研基础,她提出的两个建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答复,这让朱晓丽感到责任重大:“觉得自己真的能够发挥比较好的作用,能够对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我今后更好的履职(行)代表的职责,还是很有信心的。”

说起过去一年的履职工作,朱晓丽笑着说,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第一次培训她就积极报名参加了,为的是尽快适应全国人大代表的工作,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2023年全年,她更忙了,几乎每两周就要去一次示范田,除了采样、测数据、做科研之外,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和农民聊天,与技术人员询问情况,把调研工作深入到每一寸土地上。

朱晓丽:“今年我将提出关于在西部建立农田土壤绿色修复示范区的建议,建议中央在西部建立农田土壤绿色修复推广示范区,进行大面积的推广示范,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安全性。”

朱晓丽还一直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6月,潼关的示范基地喜获丰收,朱晓丽兴冲冲地赶到潼关,一边查看收成,一边和农技人员聊天。没想到,竟然了解到农技人员的一个担心: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了之后,后续的管护怎么办?

这次交谈之后,朱晓丽深思了很久:怎么样才能让高标准农田在农民手中打出更多好粮食?于是,今年两会,她将提交一份有关设立高标准农田监管和管护体系的建议。

朱晓丽:“正常的话每年应该有一个养分的测定,缺什么补什么。另外一个还要根据农民种植的农作物的类型,来指导农民使用肥料的量。我们就要在各个环节进行把控,才能真正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环保农业科技工作者,朱晓丽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应用到更多的土地上,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更肥沃的土壤,今年针对进一步释放科技生产力,她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朱晓丽:“建议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能够设立一个关于技术创新类和技术开发类这样的一个国家级的基金,开展长期的基金资助。”

记者:“您这儿为什么有这么多花盆啊?”

朱晓丽:“因为我们做农田土壤,要种植一些植物来验证安全性。”

在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城市与环境学院四楼的实验室里,放着许多花盆和植物生长箱,这些都是朱晓丽做土壤修复实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用它们验证实验结果,再实时转化到田间地头,为推动土壤优化、粮食安全生产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有效建议,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人大代表的力量。

朱晓丽:“在新的一年,我将通过调查研究,走进田间地头,走向大山深处,走进生产车间,更加努力,面向我们国家的重大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形成建议,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履行好我的代表职责。”

原文链接: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490265

人民资讯: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66436

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66436

< 上一篇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金丝猴研究团队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李明远到天博·(中国)|官方网站调研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