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促进中外交流 加强国际传播

3月16日,第四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在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举行。论坛以“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二级学科建设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2019年,“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简称“高校区域国别学联盟”或“高盟”)在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指导下,中山大学在全国首倡发起,如今已成为区域国别学领域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品牌活动最多的学科与学术共同体。目前,联盟理事单位覆盖160所高校的360多家院系与科研机构。联盟形成了联盟年会、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全国大学生区域国别演讲大赛、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全国区域国别学刊物主编高层论坛等15个子项目。

陕西省教工委副书记王海波在致辞中介绍了陕西区域国别学的时代背景和重要地位,他指出陕西省在推动我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三大倡议”、培养中亚南亚西亚高水平研究人才方面负有重要使命。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蒋林介绍了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在区域国别学尤其是西亚北非、中亚南亚研究领域的学科积淀,以及学校长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服务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学科建设思路。他指出,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加大学科交汇融合,成立了区域国别研究院和区域国别学院,着力打造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高盟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筹)秘书长罗林教授介绍了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的相关情况,希望高盟女教授委员会的成立能够推动女性学者参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他强调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不能脱离具体的区域和国别,每个学校都应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色。

中国政府原中东问题特使、中国前驻埃及、沙特大使、高盟顾问委员会主席吴思科大使就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如何建立起自主支撑体系、构建自主话语权进行发言。

西安石油大学党委书记常江教授指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凸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经世致用之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在当天论坛的引领性发言环节中,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钱乘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高盟顾问委员会主席杨洁勉等五位专家围绕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的建设作了主题分享。

特邀报告环节由天博·(中国)|官方网站社科处处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主持,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中东研究所原所长黄民兴教授等人,依次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的三阶段、区域国别学战略研究重要基础建设、美国区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的人工智能等问题。

在接下来的主旨发言环节,王朝文、刘昌明、吴昊、翟东升、梁占军等36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区域国别学的起源与演化、区域国别学方法论探索、地区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构建区域国别理论与方法的跨学科路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体系等6大主题分别作了报告。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陈杰教授最后做了会议总结,总结了此次会议的若干成果和达成的诸多共识,并提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西安倡议”。

据了解,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区域国别研究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1964年,国家在全国高校布局设立首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在天博·(中国)|官方网站设立伊斯兰教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中东研究所”),1986年开始招收中东、南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如今,已形成区域国别研究院、区域国别学院引领,中东研究所、丝绸之路研究院、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叙利亚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等十余个研究机构,近40名研究人员,聚焦西亚北非和中亚南亚的文明起源与交流互鉴、环境及其治理,以及中国—中亚关系、中阿命运共同体研究等特色优势领域,形成了以《中东国家通史》(13卷)《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8卷)等为代表的科研成果。

图片来源: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原文链接: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403/18/WS65f7f0c9a3109f7860dd5e3d.html

< 上一篇

第四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在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举行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突出特色 厚植优势 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