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灵魂三问”,也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追问自己的终极问题。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震撼世界,从此开启了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
5月10日,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现场,科学与艺术“相遇”,中国科学院院士、进化古生物学家舒德干,“科学元典丛书”主编任定成,与音乐美学家周海宏等齐聚一堂,探索生命创生和人类远古祖先起源的秘密,以及自然万物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奇妙关联。
作为《物种起源》中文版的译者,舒德干院士沿着达尔文的道路探索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
活动中,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从达尔文其人讲起,结合自己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重走达尔文之路、翻译《物种起源》等的切身体会,讲述了《物种起源》的核心思想及其主要谜题,引领观众走进一场探索生命起源奥秘的神奇之旅。
在达尔文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一生的主要乐趣和惟一职业便是科学工作,潜心研究常使我忘却或赶走了日常的不适。”除了醉心科学,达尔文也非常热爱艺术。在舒德干院士的讲述中,可以看到达尔文从小喜爱音乐,尤其是莫扎特和贝多芬作品,甚至达到陶醉境地。他在朗读莎士比亚作品时也曾感到极大的欢愉。科学与艺术的互相交融和促进,在科学伟人达尔文身上再次得到生动的验证。
活动现场,舒德干院士朗读了《物种起源》的经典段落,周海宏则朗读了达尔文传记中关于他热爱艺术的经典内容。
科学元典名篇朗读之外,活动还以各种形式促成科学与艺术别开生面的激情碰撞。
达尔文所处的时代,正值欧洲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科学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任定成讲述了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学定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学理论等研究背后的故事。周海宏从音乐的角度,讲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特点。著名管风琴家、羽管键琴演奏家沈凡秀为观众娓娓介绍了管风琴与羽管键琴的发展,演奏了作曲家帕赫贝尔的《恰空》,并与青年长笛演奏家刘晔合奏演绎巴赫为长笛与羽管键琴而作的《g小调奏鸣曲》(BWV 1020快板)。
作为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及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特别策划内容,本次活动聚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新颖的形式、丰盛的内容彰显了本届科技活动周“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主题。
现场观众表示,这是一堂诚意满满的科学通识课,原来这些科学著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严肃高冷。
据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元典丛书”是“当艺术与科学相遇”系列活动的原点,作为一套具有“全球视野”的经典著作,深受读者喜爱,从中遴选出来的作品,是自古希腊以来,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较长时期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著作,计划出版100种,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名著汉译丛书。
活动由国家大剧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主办。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北京科技记协理事长刘晓勘,北京市科协宣传文化部部长高博,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管建波,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总编辑汲传波出席活动。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tech/2024-05/11/content_37317985.htm